男女主角分别是高立轩张秀花的现代都市小说《全文章节七零:获得金手指后,宝妈杀疯了》,由网络作家“田边小草”所著,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,本站纯净无弹窗,精彩内容欢迎阅读!小说详情介绍:小说《七零:获得金手指后,宝妈杀疯了》,已完结放心入,角色是高立轩张秀花,由作者“田边小草”书写完成,文章简述:来改过商标。拿出来被当成假货就不好了。“有二锅头。不过酒杯被撕掉了。”这是她腌酸菜时,涮缸时用的酒,可以用来杀菌,价格便宜。酒杯对应的名字也不是现在的。必须得撕掉。“可以。多少钱?”“三块钱。”这时候的红星二锅头卖一块八。她卖三块,不算贵。“我要两瓶。”张秀花一一记下。约定半个小时后送过来,她就骑着自行......
《全文章节七零:获得金手指后,宝妈杀疯了》精彩片段
“多少钱?”
“不还价,两百。”
大娘立刻嫌弃得不行,“供销社新的才卖180,你旧的要200。”
“大姐,供销社要工业票啊。而且一次要二十张。现在一张工业票都值五块钱。买一台新的至少要二百八十块。我便宜八十。你已经很赚了。”
大娘让她让一让,张秀花没让,不过从包里取出两卷线当作搭头送她了。
大娘立刻心满意足。
付完钱,张秀花也没急着离开,而是问她要不要糖果。
这时候物资紧缺,结婚很少会请客吃饭,大多都是送些喜糖意思一下。
大娘诧异看了她一眼,“你有什么糖果?”
她空间里有许多种糖果,都是继东来看她时买的。但是许多品牌都是后来才有的,她现在只拿出大白兔奶糖。
“大白兔。我有很多,每斤一块钱,你要多少?”
听到要五角钱,大娘倒吸一口凉气,很想说贵,可是一想她不要糖票,又把惊呼声憋了回去,她想了半天,“我要两斤。”
张秀花点头,“行。我回去给你取。”
她要走,大娘又拉住她,“你有没有红纸?”
这个真没有。张秀花唯一有的红纸是对联,但是那东西没办法撕下来。一来生肖对不上,二来它是旧的。
大娘不死心,“肉呢?”
“你要多少?”
大娘眼睛一亮,“我要两斤。”
张秀花点头,“其他人卖猪肉是一块八,我给你一块五。不过我先声明我这肉是纯瘦的。”
虽然她年纪大了,但也讲究养生,不吃肥肉。但七十年代的人没有油水,喜欢吃肥肉。
大娘点点头,“行。”
她又问有没有烟酒,价格多少。
这个还真有。继林上辈子学坏了,总是惹事生非,年纪不大,却是个烟瘾,抽不起贵的,他就抽便宜的。
但是再便宜,也不是这时候的品牌,她想了想道,“有是有,但是没有烟盒子。我算你便宜点,二十根给三毛钱就行。”
大娘也不在意,“那给我拿二十根。”
她又问有什么酒。
张秀花空间里有好酒,茅台,但是年份对不上。不能拿出来,而且茅台后来改过商标。拿出来被当成假货就不好了。
“有二锅头。不过酒杯被撕掉了。”
这是她腌酸菜时,涮缸时用的酒,可以用来杀菌,价格便宜。酒杯对应的名字也不是现在的。必须得撕掉。
“可以。多少钱?”
“三块钱。”这时候的红星二锅头卖一块八。她卖三块,不算贵。
“我要两瓶。”
张秀花一一记下。约定半个小时后送过来,她就骑着自行车急匆匆走了。
半个小时后过来,大娘付完钱,她急匆匆离开。
骑着自行车一路回家,她开始记今天的账。
缝纫机卖200,十块床单总共100元,两双鞋20元,再加上后面的零碎是11.3元。总共加起来331.3元。
虽然钱还是不够,但是张秀花却不打算再卖。
这次卖的东西有点惹眼。而且她就算卖出那么多钱,也不能全部用来买煤。
家家户户都只能买几百斤,她买三吨,太招人眼了。
记完账,孩子们也回来了,张秀花给他们每人一个嘎啦果。这些都是上次去黑市买的。
吃完午饭,有才发的面已经好了,张秀花教他揉面。这个步骤很简单,有才一学就会。
揉好后上锅蒸。
还别说蒸出来的馒头真的很有筋道。也不知是她心理作用还是怎么回事,她发现这馒头颜色不白,但是吃起来特别香,能闻到小麦的香味。
张秀花朝有才翘了个大拇指,“第二次就蒸得这么好了,很厉害!”
既然回不去,还不如找个男人嫁了。可是嫁人,就不用挣工分了吗?
看看那些大娘大婶,一个个都是当男人使,割麦子这种重苦力活,照样干。一点不见轻松。
于是他们就想嫁给工人。可是进城当工人的村里小伙子太少了。扒拉来扒拉去,也只有几个,还都是抢手货,早被城里姑娘相中了。
而李小英和周盼娣长得都很一般。别说工人小伙看不上她们,就连普通小伙都看不上。
这时候的城里姑娘也不见得家家户户条件都好。就拿周盼娣来说,她家五个孩子,她是老大。底下一堆弟弟妹妹,全都指着爸妈那点工资。
她四岁就得给一家人做饭、洗衣服。她的肤色跟农村人没有区别。她作为城里人唯一的优势就是读过几年书。但是现在读书人也不吃香。
国家又不分配工作。每学期学费还那么贵。读了也是白读。农村人只让孩子们念几年,不当个睁眼瞎就成。很少人家愿意供他们上初中、高中。
这么说吧,李家屯还没有小学呢。学生还是蹭隔壁村的。
倒不是村里不想办小学。可是上面不给建学校,他们队里又没钱,只能将就着念。
李小英和周盼娣就只能一直单着,似乎不想在此时结婚。
当知青们排到前面,排队领粮时,张秀花探头瞅了两眼。
大队会计给算了工分,“李小英能分到320斤粮食。”
去除人口粮250斤,她的工分只能换到70斤粮。这些粮食自然不够吃的。于是她向大队会计求情,再赊点工分。
这些知青刚来时手头还有点钱,但是钱再多也有花完的时候。后来手头渐渐紧了,只能欠工分。
但是年年欠,年年也不见他们还,队里的账填不上,大队会计怎么可能让村民们吃亏,这次说什么都不肯,“今年不能再欠。工分不够,你们就自己花钱买。”
说着他还拿张秀花举例,“我们村的李建国,他还是我们本村人,工分不够,他们都拿钱补。你们难道比他还亲?”
村里人自然是向着自己人。好事也都先紧着自己人。分粮食也是先给队里人分。知青得排在后面。
知青们刚开始闹过,可是大队后来直接给他们划片地,让他们自己种。
这些知青哪里会种地,收成远远不如村民,分到的粮食就更少了。
于是大家学乖了,不再跟队里闹。
刘小英气得眼睛通红,周盼娣站到刘小英旁边,冲大队会计道,“我们今年买工分吧。粮食不够吃,回头饿死,公社派人过来调查,你们也麻烦。”
这话一出,几个大队干部纷纷看了她一眼。
大队长一挥手,“给她买吧。”
刘小英抱着周盼娣的胳膊,“你哪来的钱啊?”
“问我爸妈要的。”周盼娣叹了口气。
刘小英冲周盼娣道谢,“我以后一定还你。”
周盼娣点点头,“不过我钱不够,只能借你十块钱。”
刘小英苦着脸,她当然知道周家人对周盼娣有多抠,周盼娣能借十块钱给她已经是从牙缝中省出来的。可是十块钱还是不够啊。该怎么办呢?
周盼娣这边买好了工分,分到450斤粮食。刘小英钱不够,只分了388斤粮食。
两人将粮食挪到板车,等其他知青称好粮食,一起拉回去。
刘小英是个没心没肺的人,坏心情来得快去得也快,她还是个自来熟,朝张秀花打招呼,“你是哪里人?”
最新评论